武汉轻工大学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是学校发展交叉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建立的特色研究型学院,是我国唯一开设硒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的学院。学院主要开展富硒种质资源培育、富硒微生物资源利用与开发、富硒食品资源精深加工与利用、硒化学与健康功效评价和硒产业规划、标准认证品牌实施等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1.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3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8名,讲师21名,专任教师95%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湖北省“百人计划”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9人。
2.学科平台
学院拥有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湖北省绿色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硒产业技术与健康中国创新平台联盟,教育部新工科硒产业现代新技术学院团队,全国第一个硒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武汉轻工大学——恩施德源健康产业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第三方评价办公室及湖北省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特色学科群等。
3.科学研究
学院承担国家十三五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企业委托技术开发专项等各类纵横向项目50余项,制定中国保健协会团体标准《植物源高有机硒食品原料》等行业和产品标准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完成《中国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8)》、《硒资源与健康产业最新研究报告(2019)》等咨询报告。学院团队针对当前植物富有机硒栽培技术研究不够深入、植物富有机硒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不足、富硒植物关键营养品质的研究缺乏、特定形态有机硒富集与分离纯化技术研究不够和富有机硒功能因子的健康功效评价不够等问题开展科研攻关,阐明了大宗粮食作物、蔬菜、瓜果富硒机制,并构建了以上作物的富有机硒培育体系,建立了富有机硒植物蛋白/多肽高效绿色制备技术,揭示了不同作物硒蛋白硒肽特征性有机硒形态与功能,首次证明其代谢、认知等作用和机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团队主持的《植物源富硒可食用因子加工与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和《富有机硒植物培育与加工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两个项目,经院士专家鉴定整体技术在硒科学与工程领域均居国际领先水平。
4.教育教学
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硒学导论》、《硒与大健康》、《硒与化学》、《硒专题》等涉硒课程,并组织编著出版《硒学导论》、《硒化学》、《硒地质地球化学》、《硒生理生化(植物篇)》、《硒生理生化(动物篇)》、《硒生理生化(微生物篇)》、《硒分子生物学》等专业书籍作为学科建设配套教材。
学院成立以来以硒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为核心,以营养健康产业的新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针对教学内容、工程化培养手段、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教学内容创新、产教协同创新、知识集成创新三个维度融为一体,以“理实融合”为起点,“产教融合”为路径、“科教融合”为动力,打造“农工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试验区、产教融合的先行区、特色工程卓越人才质量的示范区的解决方案,推出了“三维一体”理念下的“四区融合”育人新模式;形成了硒科学与工程、油脂加工、智能化饲料工程的优势与特色;构建了“一引领”“三阶段”“四结合”的协同育人教育教学新范式,社会效益显著。2022年,由学院院长程水源教授牵头完成的教研项目“面向健康产业‘三维一体’融合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经专家组评定,一致认为该成果在面向营养健康产业融合育人的实践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体系等方面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创新明显,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2022年湖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并拟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22年由湖北省教育厅牵头主办的“寻访荆楚好老师”宣传活动中,程水源教授领衔的硒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教师团队获评“荆楚好老师”荣誉。
5.社会服务
学院以服务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精准扶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坚持“六维一体”模式,全面赋能“硒+X”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样板。与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湖北恩施、陕西安康、江西宜春、湖南桃源、陕西临猗等富硒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湖北恩施实施“硒+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打造“世界硒都”。通过制定湖北省及各地方硒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共建富硒产业基地和示范基地,连续承办恩施市硒食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植了10家涉硒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通过出版硒科普系列丛书、媒体新闻报道、召开会议、专题报告和合作洽谈等形式,广泛开展硒科普,联合湖北恩施“硒”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举办“健康中国·我行动”暨“科学补硒健康科普”百城千场公益巡讲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社、中国食品网、湖北日报等中央权威媒体与行业、地方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